【海外醫生】港大麻醉學系系主任:麻醉科醫生非不需與病人溝通  醫生不諳粵語憂增安全風險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3/07/17 00:00

最後更新: 2023/07/17 01:12

分享:

分享:

(陳展棋攝)

 

最新影片推介

本港醫療人手短缺情況近年惡化,政府近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引入海外醫生,醫管局自疫情過後,更積極到英國、澳洲等地搶人才,更表明麻醉科等專科大部分時間並不需要與病人溝通,不再要求醫生一定識廣東話。

港大麻醉科系主任張志偉接受TOPick專訪。張志偉表示,麻醉科醫生由術前至術後均需與病人溝通,亦於手術室「留到最後」觀察病人情況。他指,海外醫生於語言上較本地醫生「無咁方便」,需倚賴護士進行翻譯,盼當局引入海外醫生同時,需同時確保質素。

不少市民對麻醉科醫生認識不深,深耕至少20多年的張志偉指,麻醉科其實是「病人手術中最親密的戰友」,病人進行手術前需了解病人有否敏感及其他病史,並解釋不同麻醉方法的利弊。隨著醫療發展成熟,近年亦流行「痛症管理」,由麻醉科醫生了解病人術後的痛感,並協助復原。

當局於2021年起修訂醫生註冊條例,容許海外醫生循特別註冊途徑免試於本港註冊。自疫情過後,醫管局更大舉到英國及澳洲等地「搶人才」,更表明麻醉科等專科大部分時間並不需要與病人溝通,不再要求醫生一定識廣東話。

張志偉坦言,並不認同局方起初指麻醉科醫生不需與病人溝通,曾與醫管局接觸並作解釋,相信聯絡對方後已加深了解。

「佢地唔知我地要溝通,唔知我地做緊乜,不知者不罪。」

--張志偉

張志偉表示,「梗喺希望個個來港都講得流利的廣東話」,他指廣東話能力稍遜的醫生或致病人的安全問題,「有啲嘢問題問得唔好,個病人答唔到點算。」

不過他亦補充,於人手短缺下難以完全滿足下,引入不懂得廣東話的醫生非完全不可行,可以靠護士為病人進行翻譯,但認為始終會帶來不便,令護士的工作負擔增加,希望當局能確保來港醫生質素。

他認為,澳洲、英國及新加坡與本港採取同一套制度,對本港醫療系統較為熟悉,應優先考慮引入。至於其他地區醫療系統質素雖然亦好,不過是否能夠配合本港醫生仍然未知,需要留待醫學專科學院進一步探討。

按照醫管局及立法會數據,去年公立醫院麻醉科醫生流失率為百分之10.9,於各個專科中流失率第二高,僅次於急症科。

張志偉指,流失的包括可用作培訓醫學生的專科醫生,流失令到醫學生名額不能隨便增加,而人手不足亦對醫療質素有影響。他舉例,如照腸胃鏡的時候有麻醉科醫生參與,對部分高危病人安全性更高,但本港礙於麻醉科醫生人手不足,有時需要由外科及內科醫生兼做,當中公立醫院9成的腸胃鏡均沒有麻醉科醫生服務。

他認為流失率高的徵結之一,是公院工作量愈來愈多,不過醫生考核及晉升仍然是遙遙無期。他指,部分醫生並非為錢,醫生年屆40歲仍然是副顧問醫生,「坐足10年」但仍未有升職機會,於經驗及名銜並不成比例,離開公院是必然。

「晉升個幾個醫生,後生的,要十幾年先退休,即係(其他醫生)十幾年後先有得升,到時都退休啦,咁不如走啦。」

--張志偉

張志偉指,人口老化並非不可預知的問題,早年要求醫生培訓後離開,缺乏規劃。時而世易,現時醫生眼見晉升機會少,對醫管局沒有歸屬感,到私家市場外闖年青化,獲專科資格工作1-2年就離開,令人手問題變得嚴峻。他認為,當局除了增加顧問醫生職位外,亦應於制度上考慮改革,例如達一定年資下能自動有晉升機會。

「18年前無規劃加咩,唔知18年後人口會老,對我地(醫生)係好咩。」

--張志偉

 

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陳展棋